前瞻我國中小學數學教育之課程發展‧資料組報告
                                     

中國大陸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姜志遠整理
2003 年 11 月 28 日

二、評量建議 (第一學段 課程實施建議)

評量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量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量,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 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量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應以過程評量為主。對評量結果的描述,應採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量的激勵作用。評量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要善於利用評量所提供的大量資訊,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

(一) 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量

本學段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量,應該考察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還應重視了解學生數學思考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說一說他的思考過程。


例1 測一測,你能將實心球投多遠?

在上述活動中,我們首先要考察學生的參與程度,了解學生能否獨立地提出測量的方案,能否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能否將自己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他人進行交流。同時也要了解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和進行數學思考的情況。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表現:
(1)按照教師指導的方法進行測量;

(2)自己想出其他的測量方法(如步測、用繩子量 、用米尺量、用卷尺量等);
(3)通過小組合作,探索用多種方法進行測量,交流不同的測量方法;

(4)用多種方法測量,並簡單地解釋測量方法的合理性。
比如,如果一個學生投出的距離超過了3公尺,用米尺量這段距離會有一定的誤差,因為量的過程可能不是一條直線,而用卷尺量更精確一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上述表現進行分析和評量。

在評量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可以採用建立成長記錄袋的方式,以反映學生學習數學的進步歷程,以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在成長記錄袋中收錄反映學習進步的重要資料,如最滿意的作業、最喜愛的小製作、印象深刻的問題和解決過程、閱讀數學讀物的體會,等等。

(二) 恰當評量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本學段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量,應遵循《標準》的基本理念,以本學段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應當強調的是,學段目標是本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目標,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如,下表所列出的對計算的要求,並不是在學完相應的內容後所有學生都應馬上達到,而是在本學段結束時應達到的目標,評量時應注意把握尺度。

本學段學生往往需要借助具體事物或實物模型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對學生評量時,應重點考察學生結合具體材料對所學內容實際意義的理解。

對數與代數內容的評量,應結合具體情境,考察兒童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比如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可以在以下的情境中進行考察。


例2 (1)下圖中陰影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2)請你用圖形表示四分之一。

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評量,要結合直觀素材和生活情境評量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如,可利用下面的問題考察學生的空間觀念。


例3 有一輛小汽車如下圖

小紅從空中往下看這輛汽車,下面哪幅圖是小紅看到的形狀。

對統計與機率內容的評量, 應結合生活情境考察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如在準備班級活動時,為了確定要購買水果的種類和數量, 可讓學生調查全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種類和相應人數。 在評量時,可以主要考察以下幾方面: 學生能否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運用適當的方法去收集喜歡吃各種水果的人數; 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能否將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描述 (如能說出「我們班喜歡吃蘋果的人數最多, 喜歡吃梨的人數還不到喜歡吃蘋果的人數的一半」等等); 能否確定自己的購買方案。

(三) 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量

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量,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 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願意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各種問題:誰的鉛筆多,誰的個子高,誰的家離學校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數量和質量,給予定性評量。

(四) 評量方式要多樣化

這一學段的兒童剛剛進入學校,他們對數學的感受對於今後是否喜歡數學學習、能否學好數學十分關鍵。因此,教師對兒童的評量應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肯定他們知道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對學生進行評量時,應把教師評量與同伴互評和家長評量相結合。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量應注意多種評量形式相結合,採用課堂觀察、課後訪談、作業分析、操作、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

每種評量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評量時應結合評量內容與學生學習的特點加以選擇。比如,教師可以選擇課堂觀察的方式,從學習數學的認真程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察。教師還可以從學習活動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從平時作業中了解學生計算技能的掌握情況,從成長記錄中了解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五) 評量結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現

針對本學段學生的特點,評量結果的呈現應採用定性描述的方式,用鼓勵性的語言描述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況。

下面是一個評語的例子:「小紅在本學期數學學習中,能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願意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樂於提出問題,常常能想出與同學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計算的正確性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這樣的評語以鼓勵為主,同時也指出了學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 上一頁 ] ‧[ 下一頁 ] ‧[ 回目錄 ]

Created: 姜志遠 (2003/11/28)
Last Revised: 2004/03/20 (單)